公司动态 分类
KB体育武汉大学举行茶道哲学暨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

  KB体育近日,武汉大学在历史学院203会议室举行“茶道哲学暨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主持会议,会议围绕茶文化与茶道哲学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

  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曹刚,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瑾菁,致公党武汉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张学伟,重庆市发改委罗承勇,《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总编郑君波,贵州民族大学茶文化学院王芳,武汉大学茶文化中心副主任宋时磊,广东省清远市农学会会长郑会龙,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叶晶晶,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徐千懿,四川美术学院刘青浥,三联生活周刊陈重穆,山东大学张子帆,宜昌市恩施商会邓贵刚,资深媒体人罗仕雄,古今堂艺术馆程飞,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彭蛟,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陈娜,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陆晗昱、周翠云、李敏瑞、陈韬,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曹佳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毓玮、付文珂、刘乐雯等领导嘉宾与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军,讲述湖北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发展情况,重点围绕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茶产业现状、茶产业短板、茶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研究成果与指导意见。

  孙军指出,茶叶的“根”在湖北,万里茶道的起源在湖北。湖北拥有优良的气候资源优势,悠久的产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茶祖”神农氏、“茶圣”陆羽、“茶使”王昭君的故乡在湖北,“茶神”诸葛亮生活在湖北……

  茶叶是湖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绿色生态产业、脱贫攻坚重要产业、乡村振兴基础产业。湖北省茶叶主产区有恩施、宜昌、十堰、咸宁、黄冈、孝感、襄阳、武汉、随州、黄石、神农架林区、荆门等12市50多个县市区,占全省的地级市总数约71%,县级市区总数约63%。

  近些年来,湖北茶业发展势头正盛,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恩施玉露、利川红、宜红、釆花、青砖茶(汉家刘氏、长盛川、赵李桥青砖茶等)、襄阳高香、大别山云雾、武当山茶等湖北茶在外交活动中频频亮相,彰显着中国文化与大国风范。

  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为促进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将湖北省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出台了《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湖北省茶叶产业链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拨付了专项资金,全面推动“茶+N”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武汉、襄阳、宜昌、恩施及英山、大悟、竹溪、赤壁等地KB体育,开发现代茶饮、抹茶、茶食品、茶生活用品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湖北省茶行业的短板是“四个急需”:一是湖北省茶行业的竞争力急需加强,二是融资瓶颈急需突破,三是市场开拓急需加力,四是政策支持急需加强。全国茶产业发展竞争激烈,湖北省必须奋起直追,在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孙军对如何推动湖北茶产业发展,提出了思考意见。他将茶产业的新变化,总结为消费多元化、渠道多样化、发展品牌化和市场国际化。湖北茶产业开启发展新征程,一是需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稳定茶园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建设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融合;二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省茶产业链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刘礼堂介绍,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2月29日,由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在双方组成的理事会指导下具体开展建设工作。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考古学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导下的探索实践,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为响应新时代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做出的富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该院的学科依托是武汉大学考古学科,该学科成立于1976年,是中国较早成立的考古学科之一,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唯一的考古学科,经过46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若干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具有一流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该院现有科研专兼职研究人员50人KB体育,其中包括获得国级家荣誉称号者1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人、资深教授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8人、国家级专家4人、国字号人才8人。该院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及科研机构,联合学校物理学、化学、生物KB体育、城市设计、信息管理、大数据科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研究力量,设立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武汉大学青铜文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一带一路’考古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在《人民日报》《光明智库》《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报》《中国教育报》《考古》《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时磊,介绍了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从成立背景、学术研究成果、项目研究成果、教学工作、社会服务与学术交流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武汉是近代国际知名的东方茶叶港,武汉大学的创立与两湖茶商有着密切关联。2016年底,为响应滇红集团、大益集团的倡议,经武汉大学批准,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是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下设机构。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研究成果颇丰。出版学术著作有刘礼堂的《思悟集》、宋时磊的《唐代茶史研究》,与大益集团编写教材《中华茶文化概论》,与西藏易贡茶场编写《西藏茶业的历史与现实(第一期)·林芝易贡茶场志》等重要书籍。发表学术论文有刘礼堂、冯新悦的《“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刘礼堂、宋时磊的《中华茶文化的源流、概念界定与主要特质》,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宋时磊、刘再起的《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以汉口为中心的考察》,刘礼堂的《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对外传播——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宋时磊的《从全球史角度研究唐代茶史》等精彩论著。

  该中心的主要课题,有刘礼堂教授申报的《“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获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宋时磊的《近代中日应对西方茶叶贸易质量规制的路径比较研究》,获得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茶文化工作交流,宋时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设想:1.吸收各自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成员,聘为客座(兼职)研究员(教授),充实研究力量。2.针对茶文化的热点领域和研究问题,从各自学科角度开展合作研究,引领学术线.推动有声誉的学术期刊设立茶文化栏目(专题),组织专家讨论,形成高水平学术论文。4.联合举办高层次、有影响力的茶文化学术会议 (学术工作坊),重在讨论成效。5.展开联合学术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基本情况。2016年6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经中国人民大学批准孵化成立,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大益集团合作共建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现研究人员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者和大益茶道院的专职工作人员为主,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外语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多个学院在茶文化、茶产业、国外茶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有专攻的学者,同时吸纳国内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中卓有成就的资深专家。

  该所的宗旨,是“构建茶道哲学体系,打造有学术影响的新型应用哲学分支——茶道哲学”。从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推广茶道生活方式入手,借助中外主要茶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提供广阔的国际化视野,逐步做实茶道哲学。

  该所的核心理念,是“对话与沟通”。在研究上,突破国内现有的哲学各专业的隔阂,打通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研究,联结美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管理哲学等二级学科,在茶道研究这一共同平台上实现无缝对接和高度融通。在实践上,强调学以致用、体用结合、知行合一,推动中国茶企的现代转型,提升中国茶文化生活方式,加强以茶为媒介的国际交流和对话。

  该所负责开展的系列活动,有“优秀类茶学位论文奖”“哲学家茶座”“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暑期茶文化考察”“我与茶道征文”等等。接着,李萍从茶道心理、茶道美学、茶道哲学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曹刚说,茶道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工具性价值而言,更具有内在性价值。茶道的生活是真正的绿色生活,体现了心灵与身体的统一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之中,人们更加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因而需要茶,需要茶道。茶道在现代社会正逢其时。

  重庆市发改委罗承勇,从山水、茶礼与茶学三个方面阐释了茶道文化的礼仪与涵意。罗承勇认为,茶礼代表着中国的国家礼仪,茶山与茶水则是中国人的神圣之地,对山水的喜爱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关于茶学,‘真水无音、大美无言’,热爱茶便要做真正的茶者,用灵魂与茶对话,借助茶来进行心灵的洗礼与升华。(记录者:姚逸宁 通讯员:楚南茗 田佳祎)